儿童画是以作者年龄来命名的一类特殊的画种,并不是以作画的工具材料特点来分类。
一、培养儿童绘画兴趣
小学美术课,首先应注意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这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兴趣对儿童来说,是学习的主要动力。什么是兴趣?兴趣是人对某种事物持续地倾注着积极感情的认识活动。积极的感情是指兴奋、愉快、欢乐等等。人对所参与的事物如果没有积极的感情参与意识,就不可能表现出兴趣的特点来。兴趣与好奇紧密联系着,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活动就不会产生兴趣。孩子的心理特点是对自己周围的生活满怀兴趣,总是以无法比拟的热情和兴趣去观察自己周围的一切生活,对一切都感到好奇,当他们还不能用具体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便借助于各种材料乱画,试图借此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儿童画画,重在启发、引导,重在如何激发儿童学画的兴趣。只要孩子始终保持对美术的浓厚兴趣,便能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潜移默化中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
二、启发儿童绘画的想象力
现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力不可能有创造。”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阶段是丰富和发展思维想象能力最佳的年龄段。”人是根据形象思维活动的生物,儿童的想象力特别丰富,在孩子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这三个字眼。他们的世界广大而自由:月亮上能荡秋千;动物可以开音乐会;恐龙从侏罗纪来到现代社会;连老爷爷脸上的皱纹都可以用熨斗熨得年轻……孩子的天真、好奇、热情常常让大人感到难以理解、无所适从,跟成人受社会习俗制约的生存空间及受理智理念控制的思维空间相比,孩子的世界得让人羡慕,广得叫人憧憬,美得让人流连。
什么是艺术?绝大多数孩子无法用语言来回答,然而就在他们举手投足之间,在他们不经意挥洒涂抹之时,真正的艺术便诞生了--这就是艺术,属于孩子的艺术(儿童画)。
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观察是绘画的基础,而创造来源于生活。所以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进行思考、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绘画对象的美,体会所画东西美在何处,并对绘画对象进行提炼,丰富他们头脑中的绘画形象。
如画《我的家庭》时,我让学生提前回家观察自己家庭的陈设、色彩等特征。上课时,学生介绍了自己的家庭、熟悉的家具、生活用品,他们在这个温暖而舒适的家庭里成长、生活、学习、这里还有他们最亲近的人……这样,学生的思维打开了,绘画中的家庭很有特色。表现出的作品,从风格到色彩都较古朴、浑厚、稳重,有些作品时代气息浓,颜色典雅、谐调,有的色彩很鲜明,给人以明快、朝气蓬勃的感觉。
四、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个性特征是先天和后天两种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的,而其主要是在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个性有优劣之分,好的个性是有理想,崇高的思想境界,热爱生活学习,有坚强的毅力,较强的责任感和能力。艺术是最具个性的,儿童的思维相当活跃,每个儿童都有独特的性格、思维和情感,表现在儿童作品中,就有不同绘画语言:有的细致精美、有的粗犷豪放、有的色彩悦目、有的线条宜人、有的生动有趣、有的光明美好、有的写实、有的富于想象……这些富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作业,都有优秀的,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一些平淡呆板的作业就肯定他们的长处,提出个性意见,保护孩子的积极性。教师要充分发掘儿童的潜能和天性,启发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他们的认识和情感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在造型之中,从而表现自我。所以在指导学生作画时,鼓励那些与众不同的画,只有开拓思路、独辟蹊径,才有创新。在培养儿童的个性方面,教师的审美情趣和引导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美来”(法国罗丹),再加上自己特有的绘画形式来表达,才能创造出更好的有个性的绘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