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年了,又到给孩子们发红包的时候了。随着CPI的增长,压岁钱也“水涨船高”,一个春节下来,孩子们往往“赚”得盆满钵满,个个变成“小暴发户”,家长们却有点“hold不住”了。
简单没收不是最好方式
“hold不住”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压岁钱支出太大,孩子回收的红包往往不愿意交给父母管理,因此父母在发利这件事上,常常面临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的局面。二是家长们的担心与日俱增,孩子拥有轻而易举得来的成千上万“巨款”,会不会偷偷去打游戏,会不会无节制地买零食,或者请自己的同伴们阔气地搓一顿?
孩子变成“红包控”,是家长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年前,广州就有一则慈母杀死“金钱控”女儿的新闻。尽管家境一般,但母亲谢某在其女儿刚上初中时就为其办了银行卡,年仅16岁的女儿拥有4张银行卡。如果父母不给钱,她就殴打、要挟父母。后来,女儿向母亲蛮横索要iPad被拒,争吵撕扯时母亲失手将女儿意外闷死,酿成一幕人伦惨剧。
现代家长纷纷意识到,钱与爱不成正比,应该帮助孩子抗拒金钱的诱惑。于是,便有家长采取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将孩子的压岁钱一律没收。“你当你的账上富翁,我做我的国库总管”,理由是“这钱并不是天上的馅饼,我们也要给别的孩子红包,互相抵消了”。家长的理所当然,剥夺了孩子压岁钱的所有权,也剥夺了孩子们内心的快乐。
一个女孩在给母亲的信中这样写道:“过年的压岁钱,到底是应该给谁‘压岁’?如果是给我的,以后就给我自己全权处理;如果不是,以后就不要麻烦我保管了。看得到用不到的心情是很难过的,您知道吗?”由此看,简单粗暴肯定不是最好的方式。
让孩子深入理解钱的意义
深圳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易松国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春节期间给孩子压岁钱有着悠久的传统,家长应该通过给压岁钱让孩子感受过节的快乐,培养孩子的爱心以及理财意识。
首先要告诉孩子,压岁钱的意义,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观念,认识到钱多钱少并不是最重要的。然后,要引导孩子如何处理压岁钱,而不是简单地进行没收。孩子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合理协调欲望和资源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和财富观。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计算,这笔压岁钱可以买到什么东西,能买多少,让孩子对物品的价值有基本的概念。同时告诉孩子什么可以买,什么不能买,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品质。建议让孩子用自己的压岁钱,交纳各类学习费用、购买图书文具等。
如今的孩子动辄就能收到数千、甚至上万的压岁钱,花肯定是花不完的。家长可采取折中方式,比如将零头(几十元、几百元)留下来给孩子作为零用钱,供孩子支配;将较大的整数额存入银行、购买基金或教育储蓄产品,让孩子参与其中,启发孩子的理财意识。此外,还可动员孩子拿出一部分压岁钱献爱心,给社会上更需要的人,比如给福利院里的孤儿,上不起学的偏远地区儿童等等,让孩子更加深入地理解钱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