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们的孩子在“四二一”式的家庭里备受呵护和宠爱,二西方的教育重娱乐、重赏识,而乏引导,不教孩子以良好习惯。而3-8岁是孩子人格教育的关键期,7-12岁学龄阶段是孩子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期,国学课堂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为孩子正心养性,力在帮助孩子完成这一关键期的发展任务。
吴鸿清,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教授,《中国古代玺印大典》主编。他现在做的是:在一个农村办小学“伏羲班”,极其执著地探索经典国学教育之路。取得这非同寻常的效能,伏羲班在大西北的一个村落里熠熠生辉,影响着成百上千的家庭。伏羲班中,武术、书法是每天的必修课,语文课程有《弟子规》等教材,孩子从小锻炼出一副强健的身体,坚韧从容的性格。明是非,辨善恶,知感恩,懂孝道,受用终生。
武修堂借鉴此经验,在子规武修班将武术与国学课程结合,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基。简单来说,我们的国学课堂是专班专教来设计的,2012年课时计划将会在每节武术训练课前先上超过30分钟《弟子规》教材内容。《弟子规》课堂由专门的老师讲授,武术训练课由武术教练来指导。
课程介绍:《子规武修班》
教之道 贵以专 |
|
教学特色 |
传统经典集锦:传统武术与《弟子规》结合,童蒙养正,强身健体,为孩子一生幸福奠基。 |
教学内容 |
《弟子规》读经与生活实际结合,每日一省;传统武术思想、基本功、武术套路等 |
适龄学生 |
5-12岁学生 |
上课时间 |
待定 |
随文入观,启迪心智
<弟子规>走进武术课堂
《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五千年智慧的结晶,融读经、为人为学于一体,教导儿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培养儿童心性。在《弟子规》教授中,我们将注重教育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对儿童待人处事的道理与具体方法进行详细讲解与操作。日积月累为孩子的医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奠定基础。
马加爵事件看《弟子规》
四位同学做了什么导致马加爵要杀害他们?
5位同学里,四位同学做了什么导致马加爵要杀害他们,还有一位同学是因为什么而幸存呢?
马加爵的事件已经过去很久了,几乎已经快被很多人淡忘了,继马加爵之后的震惊全国的大学生杀人案例也发生了不少,如药家鑫案等。
在学习《弟子规》之前,我一直跟大部分人一样,一直只关注被马加爵杀害的四位同学上,从未关注过那位幸存下来的同学的真相是什么,就如同老师讲课时拿在手上的那张卡纸一样,整张卡纸除了中间有一个小小的白点外,全是黑的,我们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只看到一张黑纸,几乎无人关注到那个小小的白点。就如同马加爵的这个个案似的,被杀的四位同学是黑色部分,而幸存下来的一位同学是小小的白点,小得几乎无法让人关注得到。可就是这小得几乎让人无法去关注的部分,却隐藏着这么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的“大道”在里面!感恩老师唤醒了好多被心灵垃圾污染了的灵魂呀!
当初我们几乎所有的人都是这样评价马加爵的:十恶不赦,灭绝人性,冷酷无情,心理变态,危险人物…等等的负面评价,几乎就没有人能够看到马加爵的一丁点值得我们不痛恨的特质。听了老师讲了马加爵的故事后才真正的悟透了,什么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不是没有对错之分,而是任何事情只要你的内心是相对的阳光和积极的话,你都能够看到阴影背后的亮的,也就是正面的意义!哪怕是一丁点的小小一点。就如同周宏老师的赏识教育、李中莹老师的NLP简快身心积极疗法这些学问一样,总能在来访者那里找到值得肯定的部分。也才知道一个人具备了这个“总能够在来访者那里找到值得肯定的部分”这个特质是多大的一笔财富呀!难怪赏识教育的创办人周宏老师这么富有(物质和精神),这么幸福!这么有力量!
现在回溯到马加爵的故事上来,马加爵的家庭状况我们大部分人都了解——“贫穷”,但马加爵的成绩很好,可是因为家庭状况的原因而导致马加爵内心很自卑。在他念大学时,同宿舍的同学包括马加爵在内是六个人,也就是说有五位同学跟马加爵同宿舍,在这五位同学里,有四位同学平时一直以来就习惯了对马加爵吆喝羞辱的,让马加爵帮他们做各种各样的事,很不尊重马加爵,看不起他,对他是呼来喝去的,根本就不把马加爵放在眼里,就这样日复一日的,这些羞辱在马加爵的心里一点点的被堆积了起来,最后,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
弟子规里教我们“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做”意思是说:“张扬他人的过失或缺点,就是作了一件坏事。如果指责批评太过分了,还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这四位同学的人格和人生轨迹正是这段“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做”的真实写照,最后,祸从口出呀!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质变是要从量变才到质变的。这里一下使我想到了陈大会老师说的:“死你也急?不用急,恶事做多了,达到了一定的量了,死不是很容易很快的事吗?一秒钟老天就可以做到的事,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一个人要亡之前是先变形,怎么才叫做变形呢?就是先不做人事,不说人话,最后就是变质,灭亡,伦常乖舛立见消亡!万法皆空,唯因果不空”。(陈大会老师为何要说这么一段话呢?是因为有人挑战老师的因果报应理论,说自己对父母很不孝,做了很多的恶事,自己也很好呀,很有钱呀等等),这又使我想起了胡小林老师的说的:“若为善不昌,必有余殃,殃尽定昌;若为恶不殃,必有余昌,昌尽定殃”。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经常做善事,但还是不能够昌盛,那一定是有上辈子还没有还掉的债,当这些债还清了,就一定昌盛;如果一个人经常作恶多端,但是也还是荣华富贵的,没有什么不好的下场,那一定是上辈子祖上积了很多的福德,但是当一个人把祖上的福德都享受尽了后,灾难也就来了”。忘记了是哪位老师说的:不要把后代的福德都你一个人享用尽了,即使是有十分,也要给后代留五分。
李老师说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损人利己的事,别人利了你,一定是你也利过别人。如果你损人了,别人也不跟你计较,要么是“不看僧面看佛面,是看在你长辈的佛面,你在享受祖上的福德,我们经常会听到有这样的对话:“算了,不跟你计较,看在你父母份上,或者是看在什么什么份上、、、要么是看在你平时积累的“善”上。《活法》的作者稻盛和夫说的:“不必担心结果,因为因果必报。看不清因果报应这条法则,不肯轻易相信它,这是因为你只从一个短的时间段来观察事物。”
现在我们来看看那一位幸存下来的同学,他做了什么会让他得以幸存下来呢?原来这位同学平时在马加爵被那四位同学欺负羞辱的时候,这位同学会替马加爵解围或者是说话。就这么一个不扬人恶的小小善举,就让马加爵记在了心里,在马加爵决定要杀那四位同学之前,马加爵用“很不好的态度”把这位扬人善的同学“赶”回了家。殊不知在我们外人眼里的马加爵这个“恶”的态度里却是藏着“善”的本性的,马加爵是能够分辨出好坏善恶美丑的,并且也是一位知恩会报的人,懂感恩的人。用心良苦,因为如果他用好的态度对这位同学的话,这位同学是不可能离开宿舍回家的,那么到时也许马加爵会因为丧失理智而做一些不利于这位同学的事,又或者这位同学会误了马加爵的“大事”。
原来马加爵其实并不是如我们所认为的这么十恶不赦,灭绝人性的大坏蛋。只要我们愿意去看,总可以看到一些值得我们肯定的部分的。独阴不长,独阳不生,一个巴掌拍不响,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好中又坏,坏中有好,恶中有善,善中有恶。就看你愿不愿意去发现“恶”背后的“善”。
在马加爵临行刑之前,他给那位被他赶回家的同学写了一封信,说如果有来生,马加爵一定会报答他。
故事听到这里,大家悟到了什么吗?
也许很多家长会说:“我的孩子是不可能成为马加爵这样的人的。”是的,您可以不学习弟子规,可是您能够保证您的孩子一定不会遇到像马加爵类似的人吗?如果孩子从小就没有养成扬人善的优良品格,良好习惯。从小就习惯了:看不起人,爱揭人的短,傲慢无礼,自私自利,口不文明(是因为心不文明)。那么祸就会从口出。李老师说:“管好你的“进出口公司”就是我们的“嘴”!一个孩子不会夸人赏识人,不愿意夸人不愿意赏识别人,是因为他从小没有一个学习夸人赏识人的环境很榜样,也就是说孩子的父母或者是监护人也都是不会夸孩子赏识孩子的人。看看弟子规是如何告诉我们扬人善的好处的:“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意思是说:“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当对方听到你的称赞之后,必定会更加勉励行善。”就如同老师说的:“孩子(人)会顺着你的评价去发展的”,“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意思是说:“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亲人和朋友之间。需要互相规过劝善。如果有错不能相互规劝,两个人的品德都会有缺陷。”
从这个故事看来,把弟子规学习好了,用好了,真的是可以趋吉避凶,毫不夸张,从马加爵这个故事里看,您觉得呢?
武修堂武术培训祝福各位浏览的朋友!